桃城区集中供水工程乐农家
河北新闻网
2012-01-19 17:22
来源:衡水日报
责任编辑:王静超
【字号

本站搜索

    “噼里啪啦……”鞭炮齐鸣,彩旗招展,机器轰鸣,人头攒动,钻井机正在打井、盖房的在拉线打地基、挖掘机在开挖蓄水池、砌围墙的正在拉线……这是今年建在邓庄乡彭庄村的我区农村第五供水站建设场面。

    为早日让农民群众喝上安全卫生的“放心水”,我区自2007年起大力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并把其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农民办大事、办实事的头号“民心工程”来抓,先后投资2800余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完成了河沿、麻森、赵圈和彭杜4座供水站,使8万余名农村居民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安全、卫生、便捷的自来水,实现了由单村供水向集中供水、低标准的有水吃向高标准的自来水转变。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个不停,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从来没有这样方便过。河沿镇西汪村养牛大户李雅峰望着水龙头里喷出来的清澈透明的水花,喜上眉梢,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解困工程所带来的实惠感激不已。“水甜了,奶也好喝了,产量也高了,一头牛每年就可增加收入800多元哩!”李雅峰高兴地给笔者算起了“丰收账”。实施集中供水后,全村掀起了饲养奶牛的高潮,过去有名的“苦水村”现在成了“富水村”。

    在桃城乡村4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这样一段民谣“洗菜水不能泼,澄清之后刷碗锅,刷罢碗锅洗手脚,洗了手脚喂牛喝”。一段民谣唱出了60年代乡村农民吃水难的辛酸。如今,谈起“掘井取水”、“扁担挑水”的那个年代,想起吃水的艰辛,河沿镇刘高村60多岁的李冬雪大娘依然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过去,刘高村四五百人仅靠着两眼土井饮水生活,井里的水经常是泥汤水,喝着牙碜还发咸发苦。天旱时,各家半夜起来排队、淘水,井水涨一点,人们淘一点。农民常年饮用矿化度较高的苦水或半苦水,喝上干净水成为农民的梦想。70年代末,乡村初步实现了人畜饮水工程机井化。进入80年代,乡村饮水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用水向饮用机井自来水迈进。以前,用太阳能热水器,水压不够只能用水桶提到热水器中;而今集中供水后,恒压供水能保证最远10公里的村户都能实现自动取水。

    区农村水利工作站站长王振昌说:“为彻底解决我区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年,区委、区政府将集中供水站建设项目作为承诺为民办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积极争取资金860万元,实施第三供水站扩容和第五供水站新建工程。两项工程有望年底前竣工,届时,我区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可使全区农村居民全天候、不间断地用上安全、方便、干净的自来水。“到年底,俺们村也能吃上干净卫生、甘甜可口的自来水了,到那时俺也架上个太阳能,和城里人一样随时都能洗热水澡了。这是党和政府为俺们老百姓办的又一件大实事、大好事!”邓庄乡南苏闸村民孟全锁看着一天一个新变化的供水站兴奋地说。

    工程建设好是基础,管好用好是关键。为让联村供水长远惠民,作为具体负责的单位,区水务局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路子,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工程管理,确保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为降低运行成本,他们根据农村用水习惯,对供水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增了定时调压功能,对变频柜及泵组实施了双配套,使供水设备做到“节能化”、“备份化”。同时加大安保监控力度,在河沿、麻森4座供水站安装监控摄像头32个、红外线探测器40个、射灯12个,进行24小时监控,不留盲区,确保饮水安全。他们还对供水主管道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群众中赢得了较好的信誉。

    村民们用上了安全、卫生、便捷的自来水,尝到了集中供水的实惠。许多农户屋内屋外接上了好几个自来水龙头,入户、入厕、入厨一应俱全,储水缸下岗了,太阳能上房了,双桶洗衣机换成了全自动,庭院内种上了花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联村供水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更是想民爱民为民的‘民心工程’。”大麻森乡肖家村村支书肖景辉深有感触。(刘晓阳 李世发)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